座舱1.0:机械化时代
1925年,美国推出利用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热量对座舱加热的车型,提高了驾乘舒适性,但此时仅存在单一取暖功能。1954年,通用汽车率先在汽车上采用冷暖一体化空调,汽车空调才开始具有调控车内温度和湿度的功能。
上世纪60~90年代,随着车载播放设备、空调及各种控制功能的出现,汽车驾驶空间才有了如今的雏形,逐步形成座舱概念。进入汽车座舱1.0时代。这一时期汽车在视觉、听觉和人车交互方面拥有初步功能,也为进入2.0时代奠定了一定基础。
座舱2.0:电气数字时代
座舱3.0:域控时代
毋庸置疑,以特斯拉Model S为代表的数字座舱是当前主流智能座舱的雏形。在此类汽车座舱内,控制车载设备的核心是一套由大算力SoC系统级芯片驱动的智能互联车机系统,其人机交互界面及用户体验接近消费电子市场上的智能移动终端。相比传统座舱,智能座舱内的实体操作键极少,操控主要经由触控屏来完成,有时还可用声音、手势等辅助指令操控车载设备。
听觉硬件出现了更高级的车载音响。人机交互也受到更多重视,从物理交互模式进化到了语音交互,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车联网应用的大范围普及,语音交互的准确率、响应速度、便利性有了很大提高。
座舱4.0:智能化时代
听觉方面,音响也进一步升级成为分区音响,面向用户驾驶和乘坐的不同空间,接收到的音频也有了不同效果。触觉交互功能更为丰富和齐全。传统意义上的座舱绝大部分属于被动式交互,即在收到用户发出的明确指令后,设备会执行相应的动作,完成特定的功能。
从2017开始,造车新力企业逐渐从特斯拉手中接过智座舱创新的接力棒,推动座舱生态由原来的行车空间向第三生活空间演变。
目前可以看到理想(五屏三维交互、主卧大床、HUD等)、小鹏(5D影院、全场景语音等)、蔚来(AR眼镜、NOMI等)均走在座舱创新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