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C汽车技术平台-官方网站 - ATC汽车技术会议

中国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关注公众号,点击公众号主页右上角“ ··· ”,设置星标,实时关注智车行业最新资讯

转载自:华西证券股权专家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座舱正成为汽车行业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智能座舱的交互方式已完成了多次演进。从最初单一的触控式交互、到简单的指令式交互、再进阶到复杂的语音交互,用户的使用频次也呈快速提升态势,从过去日均不到10次,提升到60多次。

 

那么,智能座舱未来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是什么?下文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中国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一、定义与分类

智能座舱是指通过搭载先进的软/硬件系统并通过相关先进技术的实施,让座舱空间具备人机交互、网联服务、多场景应用及扩展功能的能力,以此为驾驶员提供高效、安全、舒适且智能的移动空间。按其实现的能力对智能座舱进行分级,从人机交互、网联服务、场景应用与拓展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将其分为L0-L4这五个层级。

中国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二、国内智能座舱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以前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汽车驾驶舱主要是纯机械产物,驾驶舱内主要配备单一的机械仪表、简单的音频播放设备以及物理操作按键。集成度较低,智能化水平几乎不存在。

 

2000年至2015年的电子时代,在这个阶段,随着汽车电子化的发展,驾驶舱开始逐步整合电子信息系统,形成“电子座舱域”。此时,座舱内开始出现液晶仪表、触屏操作等电子设备,车载娱乐系统也开始兴起,如小尺寸娱乐显示屏。虽然集成度有所提升,但整体安全程度和智能化程度仍然较低。

 

2015年至今的智能时代,这个阶段是智能座舱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座舱开始实现智能化。具体表现为大尺寸屏幕、多联屏等先进显示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娱乐系统功能逐渐丰富,交互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同时,生物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使车辆的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逐渐增强,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个性化、舒适化的驾驶体验。在这个阶段,智能座舱已经开始向第三生活空间演化,成为集“家居、娱乐、工作、社交”为一体的移动空间。

三、现状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化水平再创新高,智能化创新指数由2023年的528上升至550分。作为衡量先进配置渗透率的市场深度指数上升至195分,较去年大幅上涨44分。其中,主流新能源车型涨幅最为显著,相当于平均增加了1.6个配置,可谓陷入“最卷泥潭”。科技平权造福消费者的同时,如何实现盈利成为车企们的“新困局”。

 

今年研究数据显示,用户高频使用和再购意愿更高的依旧是智舱相关配置,更多智驾配置的日常使用频次也在增加。随着各家车企智驾方案的升级,这一趋势将会加速发展。与此同时,对科技配置工作稳定性和准确性的抱怨持续上升。对于车企来说,在卷配置的当下,如何提升用户对科技配置的感知程度并做好质量把控,才是成功打动消费者的关键。

 

2024年,消费者在车辆上平均可感知到的先进配置数量为4.9个,较上一年上升1.1个,且连续四年上涨。这表明在中国车市激烈的竞争下,各车企在比拼智能化配置数量的同时,消费者在日常用车中也更多地感知和使用到了先进配置。

 

市场规模方面,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1055亿元。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消费者对智能化需求的提升,全球乘用车智能座舱市场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预测2024年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1347亿元。

 

四、产业链

智能座舱产业链上游为硬件、软件等,其中硬件包括PCB、显示面板、功能半导体、芯片等,软件包括车载地图、车载语音、软件平台、操作系统等。产业链中游主要为智能座舱软硬件系统集成,包括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座舱域控制器、HUD、液晶仪表、OTA和安全模块等。产业链下游为整车制造与销售。

中国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五、未来趋势

‌智能座舱的未来演化趋势可以预见的是舱驾一体化、高端化、以及人机交互的自然化,主要呈现以下6个特征:

 

(1)车手互联打造新生态:

去年华舆奖获奖车型之一问界M5,其特点就是车机和手机的无缝互联。今年,领克08带来了由魅族团队打造的Flyme系统。可以看到,领克08的车手互联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评价,得分为9.23。无论你将车辆视为移动终端还是数字生态的一部分,车机和手机的深度互联都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从事移动数字生态的企业进入汽车行业,这必定是未来的趋势。

 

(2)HUD拓展的新技术赋予座舱新高度和宽度:

越来越多的车型取消了传统仪表盘。原因在于AR-HUD除了可以提供更多的车辆状态信息,还能在导航过程中提供实景兴趣点和实时播报,这使得驾驶体验更为出色。此外,我们还看到一些车型开始使用AR-HUD进行视频通话,也可以将影像投射到车辆前部,用更大的屏幕来欣赏电影。这使得屏幕的使用得到充分的延展。

 

(3)设计的灵活性带来座舱布置新方向:

今年获奖的极氪X车型展示了中控屏和副驾屏可以相互滑动。这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我们除了在堆砌硬件之外,是否可以通过相对低成本的灵活设计来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探索方向。

 

(4)副驾驶屏可以不是鸡肋而是点睛之笔:

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洞察,并不是所有消费者评测得分高的车型都配备副驾驶屏。从消费者反馈来看,副驾驶屏并不是必需品。如果你能通过单一的中控屏提供出色的用户体验,消费者同样会满意。但是,如果装配了副驾驶屏,由于副驾驶屏的娱乐功能属性,消费者对屏幕的尺寸和分辨率就有一定要求,可以看到13英寸是消费者对副驾驶屏体验结果高低的一个分水岭。

 

(5)空调和座椅的人性化体验突破指日可待:

现在,许多车型都配备了零重力座椅,甚至主副驾驶都配备了零重力座椅。基于不同场景座椅的灵活性变化越来越多。空调也不例外,今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在车内空调领域进行创新,让温度和风向调节更智能更舒适,同时通过整合视觉和听觉效果,使座舱环境更加怡人舒适。汽车空调其实是比较传统的领域,要做好确实非常困难,但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突破。

 

(6)AI大模型助力语音交互:

这可能是今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大模型上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也发现大模型确实为语音交互带来了更为顺畅的体验,并且更智能、更懂你。未来,相信很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就能在自己的车上体验到大模型带来的便利。

(0)
胡朝桓的头像胡朝桓编辑
上一篇 2025-02-18
下一篇 2025-02-1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
Baidu
map